暑期档最期待的国产大片,彻底凉了

佚名影视资讯人气:271时间:2025-08-14 21:54:02

暑期档测评过大半,终于来到了这部:

东极岛》。

电影上映前,鱼叔相当期待。

一方面,《东极岛》所讲述的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足够震撼。

去年上映的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回溯了这一历史事件,挖掘出了许多被掩埋的真相。

不仅拿下当年纪录片最高分9.2,还摘得一座金鸡奖杯。

另一方面,此片阵容也相当强大。

管虎(《八佰》)、费振翔(《山花烂漫时》)导演,朱一龙、吴磊、倪妮主演。

前期预测票房一度飙到了惊人的40亿。

结果这刚上映几天,票房扑街,口碑打架。



罪名已经多到可以编成四字贯口了:

歪曲历史,虚无主义,丑化渔民、夹带私货、抗日神片......

上一个被骂成这样的,好像还是那部至今没开分的《我本是高山》。


到底啥情况?

一起来看看——

《东极岛》



电影取材的真实历史事件,想必很多人已经有所了解。

1942年,二战期间。

一艘名为「里斯本丸」的日军货轮从中国香港开往日本。

船上押送着日军物资,以及1816名英军战俘。

10月2日,里斯本丸途经中国浙江东极岛海域,因未悬挂战俘标志, 被美军击沉。

日军抢救物资,却封死了战俘舱舱门,企图让他们跟船一起葬身大海。

战俘们想尽办法逃出后,日军又开始扫射落入海中的他们。


绝望时刻,是中国渔民的出现,救起了384名战俘。

为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,留下了珍贵的人证与新闻资料。



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

2014年,电影人方励听闻这段历史的残片,着手进行挖掘。

他打捞沉船、走访幸存者和参与救援的渔民、跨国找寻受害者家属、多方印证历史细节......

先后花费了八年时间,制作出了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。

纪录片上映后,口碑大爆。

但,电影则刚好相反。

差评中提到最多的原因,是丑化救人的渔民。

各种视频资料中,渔民都是出于朴素的善意自发救人。

对于他们来说,有人喊救命,那就得救。



而《东极岛》里,渔民们是被动的,胆怯的。

他们被岛上几个日军的管控和杀害吓怕了。

哪怕驻扎的几个日本兵已死,也不敢出海。

在得知日军即将屠村,并被几位主角带领觉醒之后,才开船救人。


且这几位主角,全是 「外来人口」。

严格来讲,不能作为渔民群体的代表。

阿赑(朱一龙 饰)、阿荡(吴磊 饰)兄弟俩,是被捡回岛上的海盗遗孤。

不仅不是渔民,还被所有渔民排挤。


倪妮饰演的阿花,则是被救下的养女。


教书的陈先生,是国民党逃兵。

汉奸翻译保长李元兴,也不是渔民出身。


片中,是他们的接连反抗与牺牲,呼唤渔民「不要跪」「不再忍」。

渔民们一直面容模糊地充当背景板,最后二十分钟出海救人时才有了戏份。

这样的处理在部分观众眼里是很难接受的。


其次的批评点,「篡改历史」。

除了渔民变背景板,英军战俘也成了工具人。

纪录片里,战俘们是靠自身的搏命反抗,才换来一线生机。


而电影里,全靠主角阿赑化身中国海王开挂营救。

手撕鬼子、解救全船、一人干翻两艘敌船......

跨越民族相救的人性光辉变成了复仇大片,群体奇迹变成了个人超英。

在观众眼里,也是对这段历史的抹黑。





与史料的出入和对故事重点的偏移,让电影的质疑声越来越大。

不过,鱼叔说句公道话。

这毕竟不是纪录片,而是改编的商业片,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效果处理,是可以理解的。

那么,咱们抛开先前印象单看电影本身,质量又如何呢?

抱歉,也很一般。

鱼叔看电影的时候,只有一个感觉:

乱。

首先,叙事视角乱。

电影开场,通过阿赑的旁白介绍了兄弟俩的身世和处境。

但演着演着,就变成了年老的阿花作为旁白。

不仅叙事者变了,叙述口吻也变成了后来的回溯。

搭配多人物的平行剪辑,看得人突兀且混乱。


其次,角色形象也很模糊。

几个主要人物,塑造得没头没尾,都只是喊口号的工具人。

比如阿花,她本可以跟阿赑一起离开东极岛去上海。

但为了给养父尽孝,才选择留下。

这么孝顺,却没有任何表现父女俩情感关系的情节。

而当养父被日军杀死后,阿花又打烂了他一直跪拜的宗祠牌位墙。

喊出那句生硬至极的宣言:

「女人不能出海,今儿我就破了这规矩」


片中人物塑造最完整的是阿赑。

作为长兄,他习惯了保护弟弟阿荡。

所以当阿荡救起一个落水的英国战俘引来日军搜查时,阿赑立刻想要赶走甚至杀掉他,来帮弟弟逃脱干系。

后来,也是弟弟的死,刺激了阿赑的转变。

为了复仇,延续弟弟的遗志救人,成了阿赑后面的行动主线。


但尴尬的是,不管是弟弟的人物塑造,还是兄弟情的刻画,也都是失败的。

阿赑和阿荡感情的基础,不仅在于他们是兄弟,更在于他们同样被遗弃,又因为海盗身份被整村驱逐的命运。

他们是彼此各种意义上唯一的家人,所以阿荡的死才会让阿赑彻底不顾一切。


但片中,兄弟情塑造最重要的部分,全靠旁白。

比如阿赑提到,小时候弟弟要靠哥哥哄着才肯睡觉。

所以弟弟死后,阿赑将其带回家放在床上,流着泪最后一次 「 哄睡 」 。

这本该是一处痛点泪点,但电影并无足够的剧情画面铺垫,导致这段剧情的感染力非常弱,甚至有点不明所以。


最后,主题表达更是杂乱。

电影中塞入了相当多的内容:

抗战、复仇、救人、渔民信仰、女性力量、甚至还有一首张艺谋同款《满江红》......

啥都想要,但都蜻蜓点水。

片尾最后有一处主题题字:

「 献给血性的中国人 」

但抗日神片式的爽和燃是虚假的情绪泄愤,盖章血性实在牵强。


实不相瞒,看完全片鱼叔最感慨的两点反而是:

演员游得真好,水戏拍得不错。

而这跟剧情和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。

总感觉创作团队路子走错了。

与其在历史剧情片里气人,不如在东极岛版《疾速追杀》里发光。



写到这,鱼叔又想到《我本是高山》。

同样是面对珍贵的素材,电影版反倒去其精华。

也都招来相似的质疑,那就是,创作者好像并不相信人有精神信仰这回事。


《东极岛》的创作者,似乎也不相信渔民们会仅凭善良,无条件地救起英国战俘。

所以才模糊甚至 「丑化」 渔民群体,给他们出海救人找尽理由。


比如渔民们最后决定出海,一是主角们接连遇难,挑起了大家的情绪。

二是阿赑通过日本兵得知消息,为封锁里斯本丸屠杀行动的消息,日军决定屠村。

意思是,反正都要死,不如去救人。


在此之前,还有铺垫信息。

称英军战俘不仅是条命,还是 「帮咱打日本子的」,同盟得救。


相关采访里,导演也提到,创作需要考量人物动机。

他觉得有必要去回答一些人的疑问:

非亲非故又是枪林弹雨,渔民们为什么要去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群来源不明的陌生人,单纯的朴素善良似乎不够具备说服力。

而团队上岛拍摄以及多方了解后终于有了答案,那就是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是两套信仰系统。

于是不管是「海上有难必救」的口号,还是一直给救人上难度,都是想体现这种信仰的伟大。

我觉得到这,电影方向「走偏」的真正原因也就找到了。

要大不要小,要伟大不要平凡,这是被「总想搞个大片」的刻奇心态给害了。

创作者或许不是不相信朴素的答案,而是觉得那个答案不够支撑大片体量。

想丰富故事细节,又陷入了行活儿和市场指标的逻辑怪圈。

这导致你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一切商业大片该有的元素:

流量明星亮肉体、莫名其妙激情戏、霹雳咣啷一顿炸、血腥挑动眼球情绪......

动静很大,却看不到一点真情实感。


其实鱼叔借这次测评又重温了纪录片,发现说渔民救人是因为善良确实太简单了。

里斯本丸沉没,先飘过来的是布匹等物资,渔民们是去捡布的,捡着捡着发现有人。



出手救人,一方面的确跟他们的信仰有关。

纪录片里提到,当年被救的战俘被安置在一座天后宫中。

天后也就是妈祖,护佑海上平安,是中国众多沿海地区信奉的神明。

海上有难必救,是有信俗基础的。


而这种信俗背后,是一个又一个具体渔民的愿望。

自然无常,靠海吃饭的人对海的感情是很复杂的。

渔民们救人,有时也是在弥补自身的伤痛。




《苦尽柑来遇见你》

另一方面,越是乡土环境,人与人的联系越紧密。

家园世代不动,成就有号召力的熟识。

资源极度匮乏,让互助成为常态。

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救人才能发展成为群体活动,一只又一只小船才能连成船队。


接着,救人后日军上岛搜查。

渔民们又找地方、送饭、联系翻译一条线大配合,最终帮三名战俘成功转移出岛。

而那些藏身的礁石,送饭的路线,非渔民很难找到。


这一连串的救人行动中,地域性、时代性、国民性、人性,每一环都藏着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「动机」,它是国别文化浸润的结果。

而比起刻意的想象中的困难,渔民们更真实的困难是他们几乎一无所有。

小船破屋、衣衫褴褛、食物匮乏,才会去打捞那些布匹。

但一无所有的人愿意给出所有,一无所知的人率先袒露善意与真诚,身处苦难仍愿拯救苦难中人,正是这一页历史中最动人也最震撼的地方。




如此对比,两套信仰系统似乎确有其事。

但不是现在和以前,而是两种创作逻辑。

有人勇敢出手,有人估算得失。

有人智慧周旋,有人沉默 压低帽檐。

有人平凡里创造奇迹,有人在大片里假嗨刻奇。

后者却对前者喊话让人别跪下,这大概就是电影违和,也有点好笑的地方吧。

全文完。


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、上传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

© 2025 AIKUHD.COM 爱酷高清影院电影网

电影

剧集

综艺

动漫

专题

明星